《經濟日報》范校長專訪

難忘百厭學生贈筆送花 小學校長:頑皮背後更需關心

本地求職市場上有一句流行多年的說話:「魚唔過塘唔肥」,但凡是打工一族都能體會。在教育事業領域裏,心無旁騖在同一機構,甚至同一間學校工作的卻仍然大有人在。佛教慈敬學校范秀琪校長,在3年前開始肩負新身份,同時也是位在慈敬工作超過25年,伴隨學校成長的資深教職員。

「若說我經歷了學校的改變和發展,其實與此同時,學校也一樣見證了我的成長。」范校長邊笑邊說起入行初年的學校轉變:「剛開始教書時,學校還在牛頭角下邨,那時還是『火柴盒學校』。」空間狹小、設施老舊的校舍,未有令那些年的校長有任何負面感覺。「當時不太在意,加上是第一間工作的學校,沒有比較。真的是直到搬來現在這裏,才真的感受到千禧校舍的好,也強烈體會到環境對小朋友的重要影響。」

校長說起學校的歷史,也談到自己的教學初年。「我在教育學院畢業,即現在的教大,那時讀小學教育的話,可以教中文、數學、常識,然後我主修英文,所以代表我可以教中、英、數、常!」

二十多年前的小學教師不似現在那麼講求專科專教,尤其是新入行的老師,大多經歷過同時任教不同科目的「洗禮」。「不過我也只在第一年時教過中、數、常,第二年開始已專責教英文科。」

英文教師出身見證教改

專注做一件事二十多年,得到的自然不只是經驗,也有別人所沒有的眼光和體會。「我們那個年代教英文,和現在很不同,我讀書以至剛出來教書頭一、兩年,都是傳統那種注重grammar、要學生背生字那種,但很快就遇上教改、TSA,整個小學課程都不斷改革,講求靈活、互動。」范校長1998年入行,2000年香港教育改革,幾乎整個教學生涯都在面對變化。「真的是邊學邊教、邊教邊改!」

或許因這些年來早已練就對變化的適應力,也更能在變化中體察出學生的需要和特質。「經過這幾年疫情、停課,學生們的聽、講能力大大提升。」校長進一步解釋其中的因果關係:「停課在家,加上電子學習工具和網絡普及,學生經常在網上瀏覽各種影片,尤其YouTube。在大量收看、收聽英文影片,浸淫了幾年後,同學們的聽、講能力大大躍升。有天我巡堂時就看到一班學生上英文課,講得非常好,甚至是接近native的程度,但後來任教老師告訴我,其他同學的寫和讀卻很弱。」

針對疫後問題設計教學

「我和其他校長聊起時,大家也發現疫後有批學生出現這些情況:聽、講能力強,讀、寫能力弱。所以作為老師,更加要針對學生的需要和弱項去提供幫助,例如積極鼓勵、推動學生閱讀。」校長坦言當小朋友習慣了看生動、刺激的影片,要他們轉而投向靜態的書本閱讀,難度不小。「真的要想很多,花多點心思吸引學生拿起書本,像是我們有架巴士圖書館,同時安排NET teacher在巴士上和學生一起看書等。」

過去本地學生常被詬病只懂死記硬背、不願開口,然而時代更迭,現在反而是開口比看書更積極。范校長笑言不是不讓學生講,而是要加強他們的閱讀能力。「學語文最重要的一個途徑始終是閱讀,而且撇除語言性,閱讀的好處更是影響深遠,尤其在這個資訊世代,如何去讀、分析、綜合整理,亦是面對未來急速變化的重要能力。」

最難忘舊生窩心舉動

聊到教學,自然離不開難忘的學生,范校長笑指剛升任校長之時,自己也曾回想最深刻的那些片段。「那是還在火柴盒校舍的年代,那個學生非常頑皮,經常被不同老師投訴,我做他班主任。有一天我不見了一枝鉛芯筆,問他:『有沒有看見我枝筆?』其實我心裏是在想會不會是他拿去了。沒想到那個學生第二天竟送我一枝新的鉛筆,當刻真的很感動!另外有次是當他聽到我說喜歡白蘭花,便在學校附近摘來給我,非常貼心!」絕大部分師生眼中的「壞學生」,卻有如此窩心舉動,難怪讓范校長二十多年後都仍然印象難忘,也讓她更肯定為人師表的初心:「很多時候小朋友曳,其實背後都有原因,也更需要老師關心,不能只看表面的行為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