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数字货币的兴起正在改变传统金融体系的运作方式。
  •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成为数字时代的重要议题。
  • 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企业采取更加环保的商业模式。
  • 环保材料和可持续生产方式正在成为企业的标配。
  •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,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变得日益重要。
  • 数字化转型在疫情后变得至关重要,企业纷纷加速其进程。
  •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在数字化时代变得更加重要。
  •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和娱乐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。
  •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。
  •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,现金交易正在逐渐减少。
  •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,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需求日益增长。
  • 数字货币的合法性和监管问题成为金融监管机构的新挑战。
  • 远程办公的普及引发了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新思考。
  • 社交媒体在政治、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影响力持续扩大。
  •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激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意识和行动。
  • 在线健身和健康应用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。
  • 可持续发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。
  •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为疾病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。
  • 随着在线教育的普及,传统教育模式正面临挑战。
  • 电子竞技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。
  •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,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变得日益重要。
  • 随着在线教育的普及,传统教育模式正面临挑战。
  • 随着全球对COVID-19疫情的持续应对,远程工作已成为新常态。
  • 随着电动汽车的兴起,传统汽车制造商面临转型压力。
  •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零售业造成了巨大冲击。
  • 范秀琪校長:「學校不可能被線上課堂取代。」 – 佛教慈敬學校

    范秀琪校長:「學校不可能被線上課堂取代。」

    《香港經濟日報》TOPick
    校長專欄:「既然可以在家上課,為何還要返學校?」-范秀琪校長
    2021年4月13日

    面對過去一年新型冠狀病毒病的疫情,我們的日常生活起了很大變化,「在家學習」和「在家工作」成了「新常態」。
    大家可有想過:既然可以在家上課,省去舟車勞頓,又可增加休息和玩樂的時間,為何還要回學校上課呢?

    相信大家對以上問題都有自己的想法,在此分享范校長於《香港經濟日報》TOPick【校長專欄】之文章:
    https://topick.hket.com/article/2930512

    面對過去一年新型冠狀病毒病的疫情,我們的日常生活起了很大變化,「在家學習」和「在家工作」成了「新常態」。原以為2020年9月下旬的全面復課,可以讓同學們重拾校園生活的樂趣,怎料,第四波疫情一發不可收拾,同學們又再次在家進行線上學習。

    經歷這回兩個多月在家上課,一位高年級學生的媽媽致電給我,希望我能幫她解答「仔仔」的問題。「仔仔」成績良好,在線上學習表現不俗,不論是跟同學進行線上討論、網上搜集資料、呈交功課等,也井井有條,頭頭是道。有一天,「仔仔」問媽媽:「現在我在家上課,既省去舟車勞頓,又可增加休息和玩樂的時間,為何還要回學校上課呢?」媽媽認為「仔仔」的想法有其道理,頓時未及回應。

    的確,在這資訊科技時代,只需在網絡上輸入一個「關鍵字」,便能輕易獲取海量的知識,可以說是甚麼都能搜尋得到;在網絡上也很容易結識到「朋友」,大家足不出戶已可以無所不談。

    然而,「在家上課」真的能取代「學校」嗎?

    學校是學習的場所,是幼童邁向群體生活的里程碑。我告訴這位家長,我們要讓孩子明白,在學校裏除了學習知識,學習正確的價值觀、跟別人相處和溝通,也是十分重要的。我們可與孩子討論和思考,在家上課可以獲取知識,但當中有沒有局限呢?例如:在家學習可以跟同學於線上討論和聊天,卻不能在小息時跟同學一起玩耍,亦難以認識不同班級的同學;在家上課可以明白到科學理論,卻不能跟同學一起動手做實驗。

    在家學習需要電腦器材和上網設備,對於未能完全掌握電腦應用技巧的年幼同學來說,家長便需從旁協助,然而並非每個家長都能熟練地使用電子產品,而對於雙職家長來說,也並非每個家庭都可以跟年幼子女一起進行線上課堂。

    這場疫情,讓大家上了一課寶貴的課堂。不論老師、家長和學生,都體會到往日的校園生活並非理所當然。疫情讓面授課堂暫停,但大家並未因此而停下腳步,反而一直學習透過線上課堂獲取知識、學習注意個人衞生,同心抗疫。

    這場疫情,讓同學們珍惜在學校裏一起渡過群體生活,跟老師和同學互動交流、跟別人相處、欣賞和包容他人、守規守禮、互相幫助、尊師重道等。這些正確價值觀的培育,正是學校不能被取代的原因。

    我非常期待能再次在校園跟各位同學相聚,一同享受校園群體生活的樂趣。

    撰文 : 范秀琪校長 佛教慈敬學校